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5的文章

感官之境──以受限的身體探索內在與共鳴\身心表演工作坊\2025異身體劇場實驗計畫

課程介紹: 當我們閉上雙眼,世界是否就此消失?當身體受限,表達是否就此停止?此次工作坊將帶領參與者透過非視覺感知與身體覺察,探索內在世界與彼此之間的共鳴。我們將從簡單的感官練習開始,如聆聽聲音的質地、感受觸覺的細微變化,並透過限制某些身體機能的方式,重新認識自身的動作與存在。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是「觀看」,而是透過全身去「感受」。參與者將經歷身體與感官的對話,學習在無視覺的狀態下如何表達、溝通與創造,最後發展出一個屬於自身經驗的小創作。這可以是一段身體動作、一段聲音敘事,或是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讓我們找到回歸身體直覺的機會,在受限之中,發掘身體與感官的無限可能。 課堂紀錄:蕭澤洋 家峰和怡璉老師的練習,對我而言是一種初步的「察覺」。 察覺「環境」,劇場的布幕、牆壁、黑膠。 察覺「自己」,呼吸、肢體、脈動。 察覺「他人」,相異處,相似處。 察覺「關係」,熟悉、陌生;似曾相識。 察覺「互動」,有機的人,「無機的環境」,還是說,其實可以反過來? 是人在感受環境,還是環境在感受人呢? 工作坊帶領者:#何怡璉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副教授 空表演實驗場藝術總監 畢業於紐約大學Performance Studies和劍橋大學碩士,Exeter大學全額英國獎學金展演創作博士,以《空無三部曲》回應白南準、約翰凱奇、瑪莉亞阿布莫維奇。與空表演團隊推廣文化平權奇花藝草系列。擔任導演《我是ㄧ個正常人》首部曲和二部曲,《四隻手的風,是你不是你,親愛的你在哪》。與法國輪椅舞蹈家Maylis Arrabit開發Rubato Movement 共融實驗室,開發異身體劇場。 工作坊帶領者:#許家峰 身為一名中途全盲視障者,透過聲音與空間的互動及其敏銳的感官知覺感受,為其創作與評論書寫的主要方向。現任空表演實驗場 駐團團長、滯留島舞蹈劇場 舞蹈口述影像指導講師、高雄市立美術館非視覺導覽志工培力講師,藉由不同藝術共創經驗與文化平權推廣等合作,期望障礙者在參與藝文活動與創作時,開啟更多元的視角與討論空間。

陳怡然\焦點訪談\2025異身體劇場實驗計畫

訪談選段: 尚在整理中,持續更新 1-3. 表演對你來說是一種逃避、對抗,還是連結?或是其他什麼? A:表演能讓我跳脫頭腦的思維,重新看待自己。在表演裡,我不用在乎我該怎麼做?是不是正確或標準的,只要專注在意念是否有傳達。表演是一種逃避,逃避障礙的身體,某種程度我會想像說因為角色的需要,所以我擔任障礙者。但又透過角色的詮釋,重新與自己產生共鳴與連結。 重新看到自己,表演前我不太能接受這樣的自己 表演裡是沒有自卑沒有對錯的 2. 你覺得自己是障礙表演藝術家嗎? 2-1. 如果不是,你會怎麼描述自己的身份或創作角色? A:這分兩個層次,在台上我會將自己視為表演者;但對外並不會特別自稱為障礙表演藝術家,覺得自己還不夠格啦。但在表演時,唯有將自己跳脫出來成為表演者身分時,告訴自己是表演者,才能容易進入這角色的聲音、情緒中。表演裡可以脫離怡然這個身份 3 你有參加過一般針對非障礙者開設的藝術或表演工作坊嗎? 3-1. 在那些工作坊裡,你的參與感或身體經驗是什麼?有遇到哪些困難或意外的連結? A:繪畫創作課,創作一本小書,因為有人陪同,5天,媽媽就陪同 日月潭的經驗(野地)…,大自然的環境,有點排斥…,希望被接納 4. 那你有參加過專門為障礙者設計的工作坊嗎?(例如:以身體、聲音、感官探索為主的創作課) 4-1. 在那樣的空間中,你感受到和一般工作坊有什麼不同? A:自滯流島的大手大腳,一般 步調比較慢、自由舞動身體 4-2. 你覺得在哪一種工作坊中,你的存在比較被看見?或者比較能自在地創作? A:…環境是否友善?…,如果老師可以接納這樣的身體,就可以了 5. 如果可以重新設計一場真正適合自己的創作工作坊,你希望它長什麼樣子?有哪些元素是對你特別重要的?--- A:老師可以給自己多一些自由發揮,不設限的方式會比較好 因為腦性麻痺的關係,需要多一些時間休息 6. 你為何會願意持續表演? 6-1. 有沒有哪一場演出或排練經驗讓你特別深刻,覺得「一定要繼續下去」? A:這個問題很大,大家在一起的感覺, 從小身體關係,一直感覺跟大家格格不入,在二部曲中最後一幕大家狂歡,表演裡會感覺跟大家在一起。 6-2. 在疲憊或挫折的時候,你是怎麼重新找到表演的力量? A:去年6-8月,剛上研究所,要從嘉義高雄來回,非常疲累, 一直提醒自己在身體工作坊中,一直感覺身體的...

林宗易\焦點訪談\2025異身體劇場實驗計畫

訪談選段: 尚在整理中,持續更新 2. 你覺得自己是障礙表演藝術家嗎? 2-1. 如果不是,你會怎麼描述自己的身份或創作角色? A:障礙、表演、藝術家是三件事, 首先我是障礙者,再來是藝術家,然後才進行表演 2-2. 你如何看待「障礙」這個標籤對你創作與被觀看的影響? A:這個標籤其實很有趣,當你是nobody的時候無時無刻跟著你,而當你是somebody的時候,其他人會刻意幫你拿掉,很有趣。 4-1. 在那樣的空間中,你感受到和一般工作坊有什麼不同? A:因為是共融工作坊,整體氛圍會比較舒服,沒有排斥感 身為障礙者,對於六識的感覺差異通常會比常人更大,也因為這樣,自我意識會在其他方面補足,這些工作坊能夠讓我了解差異,進而從其他方面擷取,這是持續的過程 4-2. 你覺得在哪一種工作坊中,你的存在比較被看見?或者比較能自在地創作? A:大概是展現身體的工作坊吧,畢竟特殊性就在這裡 6.你為何會願意持續表演? A:持續嗎?倒不如形容成為了 維持一個舒壓的管道,(人跟人之間的互動)一種施展自我的方法,保留持續對民眾倡議的破口 8-1. 你最喜歡的排練時刻是什麼?為什麼? A:我比較喜歡前期的發展:可以幫助我把創作想法實現、整合。後面的成果也喜歡。 9-2. 若有人說「我不敢上台」,你會給什麼建議? A:為什麼不可以上台 10-1. 你有沒有曾經試圖「證明自己不是那樣」(不是口詞不清/動作緩慢)?結果如何? A:表演初期有 11.「都吃不飽了,還來做什麼藝術?」你聽到這個感覺如何?當你又是障礙藝術表演藝術家的身份? A:我前面有有說我小時候是美工科,我一直都在刻服這件事。 11-1. 這樣的質疑是否曾來自你身邊親近的人?那是什麼情境? A:一定會遇到,我覺得是大環境問題而且藝術家要改變大家的想法。 追加:一般障礙者的刻板印象,有沒有在表演後被打破或是觀眾還是用「慈善」眼光看待? A:障礙者表演是倡議,不管觀眾如何,要說還是要說 15. 又需建構何種支持系統,方能有效促進障礙表演之持續性與傳播力? A:很難單一方向去突破 15-1. 如果你可以設計一個「障礙創作者駐地計畫」,你會想像它具備哪些條件? (如果你去駐村,你希望是怎樣的計畫?) A:無障礙場地、大眾運輸普及的地方、基本設備一定要有、有人力支持、有服務可以提供,因為我不是什麼事...

共創的倫理與技術:在不對稱中建立協作的身體\異識障礙讀書會\2025異身體劇場實驗計畫

節選章節:《不用眼睛,才會看見的世界》,第3章〈語言與沉默之間〉,第5章〈一起走的人〉 課堂摘要: 本次活動聚焦於障礙者如何認知藝術與世界,強調「自立生活」並非與他人隔離,而是透過與他人交流相互依賴中實現。藝術鑑賞不應侷限於視覺經驗,對視障者而言,作品語言與觸覺成為理解藝術與世界的重要媒介。 活動中,透過問答與描述引導,參與者共同探索如何以非視覺的方式觸碰與思考藝術,並由陪同者陪伴視障者看展,深化感官連結。不同感官經驗下的藝術認識,揭示障礙者與非障礙者之間感知的差異與價值衝突,也引發平權議題的討論。唯有創造平等對話的機會,障礙者才能被真正看見,藝術才能成為共融的平台。 課堂記錄:江聿芳 * 依賴生活、自立生活、自立自強這件事情無法與別人隔離,還是得要與身邊周遭的人交流 * 自立不等於隔絕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的 * 我們認知最早如何鑑賞藝術等方式去認識藝術品?例如:說木雕等 * 作品的語言慢慢成為視障者認知藝術與認知世界最快的方式 * 障礙者與一般明眼人感受的作品的方式不同,不是一樣的感受也不是一樣的感覺 * 透過問答的方式來理解對方的事物內容。例如:作品描述部分來認識藝術品 * 交流產生雙向的互惠,觸覺、觸摸對應眼前的畫面思考。看不見的方式去做觸摸。思考看得見的方式去做觸摸思考感官的建立 * 透過行動理解有陪同組織陪視障者看展 * 不同類別共同的身份、相互依賴、服從等感官的缺損,到認知認識 * 看見與看不見的舞蹈呈現接觸,不只是只有視覺還有其他感官對於障礙者的想像 * 障礙平權想像提倡提議在於言論,尤其是討論不多,我們無法預料到很多事情障礙者很難跟一般人一樣 * 如果有對等的機會,也會有人支持才會有冒出頭,有被看見的可能以及機會價值觀衝突等 * 在大家這裡互相討論藝術層面的問題,不同障礙者看藝術,需要幫助、協助不同障礙者如何被看見等觀點

從閱讀到現身:障礙表演與文化平權的實踐\異識障礙讀書會\2025異身體劇場實驗計畫

節選章節:《障礙政治》,第5章:文化與媒體中的障礙再現(Disability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on),第7章:公共空間與社會參與的障礙(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 課堂摘要: 本次講座深入探討障礙者的身分建構與制度對其生活的影響。講者從醫療體制的鑑定劃分談起,指出健全者與障礙者的身分常由國家制度與評估機制決定,並影響資源取得與生活條件。 講座也延伸討論文化再現與語言如何再製偏見,例如影劇中對障礙者的貶抑用語。講者強調,障礙者並非單一群體,而是經歷各種處境與分類,例如先天與後天障礙,皆牽涉到不同制度回應與社會認知。 現場也討論到線上與實體參與對感官與回饋的差異,以及輪椅使用者個人助理資源分配等實務問題。整場講座從制度、文化到身體經驗,全面揭示障礙政治的多重面向。 最後有參與者問及障礙者的人性中的「惡」。當「不被看見的障礙者」才是社會大部份,障礙者內在複雜的能量如何被釋放和轉化,引起在場更深度的討論。 課堂記錄:姜聿芳 * 意識形態與障礙個體等議題,作者如何將意識形態做一個詮釋 * 健全者與障礙者的面臨議題 * 障礙者醫療鑑定的劃分與延伸做區分、做區別 * 醫療補助政策等某種程度做一個重要劃分 * 建構障礙身分的講解,整個結構的編制影響某種程度 * 醫療體制的評估收編在某種議題歸類 * 管理階層人的劃分,當障礙身分出現的時候,例如:先天條件、後天因素障礙者等身分別被獨立分別確認 * 體制內去延伸不同種利益健全者障礙者認知 * 決定一個障礙的身分確立關係到發展、的牽扯以及其他的關聯國家與個人障礙者是如何綁在一起? * 倡議團體爭取自己的自身權益互相拉扯制衡各自身份、釋出他們其他人的認同。 * 輪椅使用者的個人助理時間的分配問題、議題 * 有人提問實體、線上對於障礙者有何種感受?與身體感的差異、空間等多寡等。講者回應,感受不到現場即時回饋時會直接在語音線上的方式去做回應。 * 阿茲海默村,當我們都是相同狀態時,我們不覺得彼此的差異。 * 阿茲海默村是否可以獨立?阿茲海默之問題評估與大眾不同。名稱的一個劃分相同狀態的人在一起會有共通性是理解彼此的困難以及需要理解彼此的難處。 * 當講者還沒拿到手冊時,但已經有障礙相關的不便以及經歷,這時候沒有資源該如何生存? * 當然要先拿到手冊才能拿到生存的資源,等議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