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的重組:從視覺中心轉向身體的多樣性\異識障礙讀書會\2025異身體劇場實驗計畫
導讀書籍:《不用眼睛,才會看見的世界》
課堂摘要:
本次讀書會先由講者許家峰分享其日常生活與創作經驗,帶領觀眾重新思考以視覺為主的觀看方式。,創作並不僅靠眼睛,而是透過觸覺、聽覺等感官與作品對話,並以自身如何透過聲音與空間標記建立「內在地圖」為例,說明感官轉移的重要性。在讀書會中大家也討論社會對障礙者的刻板印象,大眾不應以憐憫或差異化的眼光看待,而應理解為另一種正常的生活方式。
本場讀書會聚焦「協助」不是單向,而是與個人助理共同完成生活的一種方式。此外,也提及非視覺導覽與共融設計對創作者的啟發,文化機構應積極推動感官多元的參與方式,實現真正的文化平權。
課堂記錄:江聿芳
* 閱讀書籍《不用眼睛,才會看見的世界:脫離思考與感知的理所當然,重新發現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多樣性》。
* 課堂紀錄:講述講者自己的親身經歷評論靜態展覽與盲人視角,並且鬆動觀看的方式以視覺為中心導向焦點觀看中是否被移動感官(法蘭西斯・培根)。畫圖不是只有觀看(眼睛)而是和自己的畫面對話,並且交替的做創作且建構畫面。
* 很多人問說障礙者的觀看感官如何去實踐與評論,對講者本人如何做創作?以及非視覺導覽呈現另一個感官視角,對創作者的啟發。今天導讀的書講述如何感知世界的一切與不同感官的差異。
* 講者提出與思考何謂正常?透過日常感知生活的方式去詮釋日常生活在一般人眼中可能無法想像在但視障者甚至卻其他障礙者來說這就是生活不需要感到驚訝與意外,而且這是正常的事情我們不只是在用自己適合的方式活著也是在用自己適合的方式去與這個世界對話。
* 影片:播放學長的作品,作品內容是本人獨舞的方式呈現,以講者為主要視角,透過講者的日常生活面向呈現。例如:過馬路、是否到捷運站等這些事情是用聲音用定位去判斷,自己做的一些記號(定位),空間感對於講者是內心的視覺地圖。例如電線杆是個地標,感知周邊的事物、地點。
* 很多人問視障者看見的影像或看到的東西是否是黑色?以醫學的角度來說是沒有光覺的,也沒有絕對的論點。看不見不等於全黑視覺影像對於講者來說是不規則的光團,每個視障者可視範圍不同所以對於全盲者來說所見的景象並不是黑色。
* 天生全盲者也會有不一樣的理解程度,例如描述一件事情或一個物品或是對語言的面向,舉例一座山這個詞來說可能想法不同
* 輔助建立:美術館博物館為例製作贗品來幫助障礙者理解。
* 以台灣來說:點字工具並不普遍,但是以公共設施的點字工具還是有一定重要的程度在,書在台灣只有經典文學才有比較多點字書籍。面對共融服務、生活重建部分來說以過去經驗為建構辨別操作,所以基本點字以及運用在公共場合來說是最基本的。
* 障礙者意識抬頭。
* 個人助理這個名詞是協助且陪同視障者一起完成生活這件事情。過去的年代大家不理解並且會排斥甚至會歧視障礙者,導致障礙者覺得是自己的錯。
* 以經典文學來說(與障礙者有關)例如:《抱殘守缺》這部經典文學作品、《梅花三弄》瓊瑤的作品、《汪洋中的一條船》為經典。過去社會經驗來說,大家對於障礙者保持憐憫的態度2000年以後障礙者漸漸的被轉為需要幫助的對象。2000年年代以後多以生存、醫療服務、生活補助等這些福利以及權益都是障礙者努力爭取而來的。
* 障礙者也有藝文需求,例如說看展覽為共融服務的一部分。(公共事務)
* 健全主義的名詞解釋
* 居服員是以個人生活服務作為最主要並且有包含整潔的服務還有有人提到同儕支持。
* 障礙者不是完全依賴別人來幫忙做一件事,而是與個人助理一起完成一件事。
* 初步社會融合、善用自己的能力資源以及特質。
* 個人助理這個工作在台灣是招標或是政府單位公部門為主,例如說伊甸。雖然沒有專有英文名詞解釋,但以自立生活為最主要的初衷與宗旨,所以無論是視障者或是非視障者之間來說建構自己是重要的。
* 當最害怕的障礙出現,感官敏感度是否會增加呢?是否會因為這樣而改變創作呢?如何去適應去面對?講者則是回答聽覺自己是沒有特別敏銳,但是依賴聽覺這件事是最主要的、次要是觸覺。例如在美術館因為人多吵雜聲,是無法特別去分辨人談話重點與內容但現在已經習慣了,也因為這樣聽覺能力才會被彰顯出來。
* 講者創作多以觸覺來呈現。
* 下雨這件事情會影響到講者本人是否會出門的決定,因為講者多是以聲音來辨別方向,因此聲音對講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講者也會靠車流聲來辨別方向。如果不是關注在障礙這件事情身上其實這件事情對於講者來說是沒有問題的。
* 視障者很常被人聯想到與算命、按摩等工作聯想,視障者大部分六成以上為中途的,也有天生就看不見的但比較少。
* 視覺佔人類的感官為80 %的程度,當感官被遮蔽的時候而換轉移聚焦在其他感官上
* 障礙者和協助者並不是誰幫誰,而是一起共同完成一件事情。
* 不要差別的看待自己與他人。
* 貼圖是如何知道他傳了什麼貼圖?講者本人回答說如果上面有寫字的話,會以聽覺來辨別說這個人傳了什麼貼圖。
* 輔助工
具在早期來說是以錄音為主,也就是廣播,3C等工具,如電腦是後來才比較普及的。照片如果拍得清晰的話手機有些功能可以描述照片的內容,但是也只是簡短描述而已。
* 手機這件事情對一位視障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 拿捏界線也很重要,家長(主要照顧者)的態度極為重要,不是什麼都要給予也不是什麼都要幫到底。
* 權益權利也是障礙者本人自己需要去知道、需要去了解的。
* 在特殊教育學校,例如盲人學校學習如何按摩學習音樂這是比較常見的。音樂對於盲人是熟練的,是兩千年以後比較有的。表演(街頭藝人)也是,大多數會走向這方面。
* 文化平權政策:2010到2016尤其是2016最為高峰,因兩廳院事件。
留言
張貼留言